您好!关于光临中国精品户撒刀网!  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中国精品户撒刀网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宝刀资讯 > 户撒刀常识 > 户撒刀溯源

户撒刀溯源
 

户撒刀|户撒刀王|阿昌刀--云南户撒刀官方网站-户撒刀官方专卖店-户撒刀名匠线乔发指定签约网站 2011-10-01

户撒刀(阿昌刀)被列为中国三大名刀行列,以柔可绕指、坚可断铁著称,因此深得国内外光大刀友的青睐,现把户撒刀(阿昌刀)的来历溯源简要概述一下,供刀友参考:

      户撒阿昌刀产生于阿昌族聚集的户撒,因而人们习惯也叫“户撒刀”。阿昌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一定盛名,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 户撒刀
    阿昌刀的来历有各种传说,但有文字记载的不多,多数学者认为,阿昌族定居户撒时,已掌握制铁技术,但阿昌刀精湛的生产技术则是明初沐英入云南征麓川时带来的,其理由是明朝军入西南边疆以后,在长期的征战中需要大量的兵器,主要是刀剑。由于受环境制约,与内地联系困难,所以兵器的补给主要靠当地生产,于是留守户撒的明军中的工匠便把打刀工艺传授给已有制铁技术的阿昌族,便打制出了钢质较好的阿昌刀,以后世代相传,工艺不断发展,至今成为品牌多样、质量上乘的名刀。
    现今户撒阿昌族老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太上老君是铁匠,法术很高,可以用手拿着烧红的铁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敲打,并在户撒河里淬水,这样打制出来的刀具钢质特别好。又传说,当初阿昌族铁匠使用的是一般火夹,没有力,很不好使用,后来明将沐英传授了长把钳的使用方法。沐英用口传,但阿昌族师傅听不懂,沐英又做了一个翘二郎腿的动作,聪明的阿昌族一看就明白了。这些故事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表明了阿昌刀与沐英有着特殊的缘分。
    久负胜名的阿昌刀,品种、款式纷繁众多。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的阿昌刀主要为生产、生活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阿昌刀发展成为精湛的工艺品,工艺品中又分成若干个品种、款式,例如大刀、小尖刀、藏刀、马刀、宝剑等。
    大刀中的长刀(或称背刀),分佩带型和实用型两类。佩带型刀或尖头或平头,均配有工艺精致的银制柄、银制鞘,系有红缨背带,刀柄又分平底状和蒜头状两种,用户多为景颇族山官、头人,景颇族都以此为传家宝,并且当作奉送宾客的上乘礼品。傣人、缅人富豪亦有保存。背刀的另一种是宽叶齐头,单面鞘,藤篾箍,顶端宽大,呈燕尾形,刀鞘渐宽长,梢部微翘,有制作夸张的特点,背于身上显得格外英武,用户多以景颇族、佤族为主,怒江州片区及以西的浪速、茶山人也特别喜爱。景颇族“目瑙纵歌”场地中央竖立的目瑙柱上用的刀型也是这类宽叶齐头刀。长刀中大量生产、普遍使用的是黑长刀(长砍刀)。这种刀。刀叶宽,厚实,不抛光,外观粗糙,是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具,薅秧时砍埂,开地时砍草、砍树,砍削木制工具。破竹蔑等,为边疆各族人民所喜爱。刀型分两种:一种刀叶是直的,另一种刀叶是弯的,也叫弯刀,用于砍削竹木特别有力。长刀中的精品莫过于宝剑和蛇形刀、手仗刀。宝剑古为贡品,难在市场上见到,今为体育健身用品及家庭装饰品,制作工艺从锻造到打磨都格外精细。其刀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叶体长约80厘米,柄部最厚处也只有四五毫米。特殊加工的剑可折,弯如残月,松手即弹直复原。宝剑的外表有银鞘柄和铜、银箍套的木鞘木柄,工艺十分考究,非名师制作不成。这种长剑的前身就是传说中的腰带刀,出门时缠于腰间,遇敌时可放开弹直作战。故有“柔可绕指”的神奇说法。蛇形刀梢部弯曲呈波状,有的顶端开小口,尤如蛇舌行进。手仗刀刀体窄长,木柄弯曲45度,插入棍式壳中,酷似手杖,携带外出一般人不知道是暗器。在陇川及周边邻县各民族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有阿昌砍刀,有铁柄和木柄之分,农村中家家必备,劳动者人人皆有,上山下田须叟不离。此外,还有菜刀、镰刀,家家户户亦不可少。切菜刀除户撒本地大量使用外,还销外地。
    阿昌刀中的另一个较有名的品种是小刀,亦称小尖刀,名目繁多,款式别致,尤如腰刀、匕首、短剑驰名。腰刀中又分为翘头刀、小尖刀、杀猪刀、藏刀。短剑有合剑有单剑,合剑例如“龙凤剑”、“鸳鸯剑”。剑柄和剑鞘均用金属精工制作,有龙、凤、花、鸟等彩色图案,款式新颖,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工艺装饰品。腰刀刀柄一般用牛角制作。
    藏刀是20世纪70年代在茅草尖形腰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家族”,有十几种规格,长的尺余,短的不足三寸。其中,特为凉山彝族生产用的锥刀,柄尾有个圈;姑娘专用刀,小巧玲珑,尖可挑刺,刃可削法。20世纪70年代前,户撒阿昌小尖刀就已进入藏民区,但不是专门供应藏族的商品,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自用的。上乘的藏刀主要来自印度和国内四川等地。20世纪70年代初,藏刀供应脱节。1973年迪庆州和陇川县达成协议,经过双方对藏族刀样品和户撒小尖刀的对比考察,取原藏刀和户撒尖刀之长,设计出新型的产品,由户撒刀具厂组织名师生产了第一批新藏刀。户撒阿昌族乡生产的藏刀款式考究,质量过硬,钢质优良,淬水特异,做工精湛。刀的整体质量不公能切割竹木、皮肉,还可砍剁猪、牛骨头,便于游猎、野炊,屠宰使用。柄鞘的装潢或铜或银皮包裹,压有“龙戏株”、“凤朝阳”等图案,用特殊制剂洗擦,光彩夺目。户撒生产的藏刀,不论质量或外观都超过印度进口刀,因而受到藏族同胞的欢迎和称赞。此后,藏刀生产迅速发展,产品很快远销到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海南及东南亚国家,日本、德国、南美商旅也纷纷发函来订货,阿昌刀也随藏刀的生产而扬名海内外。
    户撒历史上有众多的阿昌族制刀名师高手,他们的心血,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永远地注入在户撒刀体内,成为了户撒刀的灵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宗师都没有留下姓名,留下的只是他们的技艺、传统风格和不可忘怀的各种招牌。例如“箭牌”、“剪刀牌”、“手枪牌”等。据说“手枪牌”在20世纪40年代最有名气,50~60年代也有枪牌,不过图案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多数铁匠用一个五角星作牌子,但是有一个弊病,就是名师的优质产品得不到优质优价。后来师傅们又采取产品编号的办法,有的师傅干脆在自己的产品上压上或凿上自己姓名中的一个字,借以保护各自手艺名声。“箭牌”、“手枪牌”多见于长刀,生产于户撒新寨一带。
    户撒打刀是群众性的,在阿昌族村寨,只要是男人,就没有不会打刀的,并且是一代传一代。每年秋收之后,多数阿昌男人担着打铁工具远走他乡,走村串寨,流动打刀。新中国成立前多到干崖、南甸、盏西、盏达、八莫、南坎、密之那等地打制铁器、刀具,春耕前又回家乡搞农业生产。
    户撒能打制刀具的阿昌族工匠有多少,因历史久远谁也说不清。新中国成立后比较有名的例如曼东寨的藤茂芳、线力所等。藤茂芳刚进入而立之年就有了名气,与来福村的张连沛两人号称“户撒两把刀”。
    历史上,户撒刀的生产是一个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的联合体。一般是打长刀的不打短刀,打小尖刀的不打菜刀,打砍刀的不打镰刀。一把小小尖刀的木柄、木鞘竟是另外的村寨制作;长刀的柄鞘如此精致美观,竟是不打刀的村寨生产的,一把配备完整的背刀所要的柄、鞘的背带要由不同的村寨制作。分工如此精细,配合又如此紧密,一把上乘的户撒刀都要经过多人的协作、若干道工序,最后才成为受人喜爱的工艺品。
    时至今日,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阿昌刀有100多种规格、型号。目前,从事刀具锻造的农户已达400多户1000余人,工艺较集中的村寨就有10多个。
    继藏刀之后,又创新出“青龙剑”、“青龙刀”等刀具。“青龙剑”是一中灌有金色飞龙的佩剑,其样式玲珑剔透,特别适合武术受好者习武使用。“青龙刀”是户撒阿昌族青年线乔发创制的一种背刀,它有多种规格式样,有傈僳族喜爱的宽头落面背刀,有景颇族喜爱的凹头背刀,还有制作精美的刻花背刀。这些刀,刀刃锋利,“柔能半圆,利能削铁”,式样美观,刻有花、草、龙、凤图案,因刀叶上灌有金色青龙标记,故名“青龙刀”。此外,近年又创新生产出一批工艺新颖的刀具,例如弯子母刀、匕首、小玉刀、景颇银刀、蛇皮刀等等。
    一把好的阿昌“户撒刀”,从选料到成型,无处不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又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他们严格选料,精心制作,刀具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弹簧钢、炭素钢等;鞘和柄,也选用好材,下料前仔细琢磨,量材使用。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配合默契,边烧边锻。每种刀具的形状、厚薄、长短、宽窄都力求恰到好处。淬水时,十分讲究火候、水质,使刀刃硬度适中,锋利耐磨;接下来还要精心修饰、打擦、装配。高档的刀叶上都要刻上“双龙抱柱”或“二龙夺宝”等图案,配上铜鞘、铜柄,使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   户撒刀
    漂亮的阿昌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对它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至今,阿昌族选 女婿也要看他会不会打刀。
    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在所有的刀具家族中,它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

                     

 

                              去主站中华手工刀网看更多产品

下一篇:户撒刀保养方法
上一篇:户撒刀价格

用户评论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电子邮件地址:
评价等级:
验证码:

captcha

   
网站首页 | 户撒刀网(阿昌刀)官方网站 | 宝刀资讯 | 本站视频 | 户撒刀名匠简介 | 留言板